——《衙前风雨灯》观后感
一个江南的农民将自己的心血点点滴滴地洒在了衙前的古道上,从此凝结在了人类历史上的枝头上,今日的红色就是你义的忠魂,温婉悲壮如一支挽歌震颤在萧然大地。
1921年春天,萧绍平原之上,满目尽是荒凉。没人知道灾荒还会持续多久?没人知道还会饿死多少人?没人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?地主恶霸苛税连连,财主商贾哄抬米价,天理何在?!王法何在?!
如果没有路,那么我们就踏出一条路来;如果没有天道,那么我们就自立一套《章程》;如果这世界太黑暗,那么我们就用灵魂去点亮那盏灯。
不会再有这样振奋人心的呐喊了,以李成虎为首的农民揭竿而起,挥舞着锄头,冲向周记米店。不会再有这样温暖感动的瞬间了,宣中华等奋青“不识时务”地办起了一所衙前农村小学,义务教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,点燃了衙前未来的熊熊希望。不会再有这样儿惨烈悲壮的送别了。古道边,石桥旁,亮起一盏盏风雨灯,斯人已去,只留下这点点灯火在风雨中共鸣。
沧海横流,才显英雄本色。正是衙前农民这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”的傲岸,这“将相本无主,当儿当自强”的倔强,这“誓为衙前死”的凛然,终就爆发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衙前农民活动,永垂中国共产党的青史。
时过境迁,当年的英雄早已走远,只留这风雨灯世世代代相传,不知疲倦地守望着衙前大地。
生命,重要的不是长度,而是高度;决定它的高度的,不是数字,而是质量。这质量,就是我们经常念叨的对于世界的价值和意义、
江山依归,风采犹然,恰沧海巫山,熟视岁月如流,浮华才千,不屑过眼烟云。回眸间,亦成了那千万风雨灯之一。是的,未来将由我们来守望!
|